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家集科教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康复医院,设有门诊、急诊、临床医疗、临床康复、康复技术和医技科室41多个,拥有10万元以上设备47台,现实际开放床位达到1100张。我院为北京市医保定点医院,同时是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所在地,具有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工作站。医院以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紧密相结合为显著特色,全面开展各类疾患的综合治疗。
脊柱脊髓外科成立于1988年,是国内首家将脊柱、脊髓综合治疗(非手术与手术)... 查看更多
医生日记:心理状态对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训练的影响
上传日期:2016-01-25
脊髓损伤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常有复杂的变化,已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脊髓损伤患者异常焦虑的心理状态,甚至极度偏激。正确认识脊髓损伤后患者的心理特点,合理诱导其正确发展,也是临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般情况,将脊髓损伤患者伤后的心理变化划分为无知期、震惊期、否认期、抑郁期、承认期、适应期6个不同的心理阶段。1、无知期是指患者创伤后,对自己的真实病情不了解,不关心具体治疗的细节,表现出异常情绪和行为与脊髓损伤或截瘫的程度无关的心理状态。2、心理休克期也称为“震惊期”,通常发生在刚受伤后几天至几个月内,突然发生的灾难和伤残使脊髓损伤者来不及反应,大多表现为沉默、麻木、不知所措,对周围人或事件无感觉、无明显反应。3、否认期是发生在脊髓损伤稳定后的几个月,患者的意识恢复后,不能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拒绝承认所处境况及其影响。4、抑郁期是指患者完全意识到自己的病情的严重性和后果后,心理防线彻底瓦解,在心理方面出现消极情绪反应阶段。5、 承认期是指患者的抑郁情绪基本得到缓解,情绪已趋于稳定,日常行为也开始恢复正常,心理方面基本默认和接受自己的残疾。6适应期,大部分脊髓损伤患者经过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抗争,最终接受残疾的现实,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逐渐适应。
这6个阶段有时会同时具有两个相连阶段的心理特点。因为患者的心理状态,往往是连续的变化过程。而心理干预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从最初的无知期逐渐过渡至适应期。(执着)